為什麼中國孩子會有『做自己』的焦慮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浪育兒 作者: 編輯:邢爽 2017-09-12 11:04:09

內容提要:自我』與『自私』不同。研究發現——一個人越是成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貴的同情心,並不是『可憐』。他們自然而然地對人類、對動物、對自然界,都懷有很深的感情。

  『自我』與『自私』不同。研究發現——一個人越是成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貴的同情心,並不是『可憐』。他們自然而然地對人類、對動物、對自然界,都懷有很深的感情。這是一種很平等的感覺,因為我成為了我自己,這是一種自我實現。

  為何中國人『做自己』會焦慮?『因為我們的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告訴我們「做自己」這件事是錯的,你的生命為的是讓別人高興。在家要聽從於父母,在學校要聽從於老師,在工作單位需要得到領導的認可,你就像一個「螺絲釘」一樣。』

  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志來生活,這纔叫做『子承老』。那麼孩子自己的生命就毫無意義了,他們的生命是建立在讓父母高興之上,很多孩子覺得做自己是自私的,因為會讓父母不高興。這其實是中國人沒能『做自己』的核心。

  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一個詞,叫『自我實現』。另一個在心理諮詢行業影響力最大的專家、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提出過『成為你自己』。所以我的感觸很深。

  大概在六七年前,如果我在課上講到『成為你自己』的話,一定會很多人問:『武老師,成為你自己難道不是相當於變得自私嗎?』如果關乎教育,甚至會有人這麼問:『如果讓孩子做自己,Ta殺人、放火怎麼辦?』

  在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很多人認為『做自己』等於自私,第二部分是很多人不知道『做自己』是什麼。

  『自我』與『自私』不同

  馬斯洛專門研究『自我實現』,他做了大量的研究,發現——一個人越是成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貴的同情心,並不是『可憐』。他們自然而然地對人類、對動物、對自然界,都懷有很深的感情。

  這是一種很平等的感覺,因為我成為了我自己,這是一種自我實現。我會由衷地覺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這種時候就會出現『我愛自己、我也愛你』。這是理論上的說法。

  但是反過來想,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做自己』是『自私』呢?因為Ta沒有真正地成為自己,這不是真正的愛。當你真正體會到愛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之間自然而然可以建立各種各樣的連接。但是當我活在一個所謂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時,你和我是各立的,這個時候我會深深地感覺到做自己是自私的。

  在自我成長的時候,會經過一個『自私』的階段。但當Ta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愛自己』的時候,也就是『我』和『自己』有了連接,Ta能很容易地將其他人和其他事物連接在一起。

  好的關系讓你成為你自己

  『自我』在關系中形成,『自我』在關系中呈現,『自我』在關系中療愈。

  『自我』聽起來講的是『我』一個人,但實際上『自我』最初是在與父母的關系中形成,之後又在親人、伴侶、親子、工作等關系中呈現,並且會在這之中被療愈。例如,如果你有一段很美好的愛情,它會起到極大的療愈功能。

  所有好的關系,都是讓你成為你自己。我們都需要在關系中體驗到愛、體驗到接納。我們再用鏡子做比喻——如果我不照鏡子,我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所以我需要通過鏡子來認識我自己。

  而這個鏡子有兩種,一種是『哈哈鏡』。例如中國的父母,他們會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所期望的樣子,如果孩子做不到,他們就會很失望,這樣一來,孩子是無法從鏡子中照見自己的。孩子認為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看到自己,但他們看到的只是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在這種情形之下,孩子是看不到自己是誰的。

  而另外一面鏡子是平滑的鏡子,平滑的鏡子可以如實地照見你是誰。你不僅可以在這面鏡子中看見你是誰,還可以看到自己是被愛著的。

  為何中國人『做自己』會焦慮?

  為什麼中國人『做自己』會這麼焦慮呢?因為在中國的哲學中,一直在提倡『我們的生命的本身是沒有價值的,生命的價值體現在為別人服務之上』。

  而為別人服務體現的是:我的生命本身沒有價值,我需要得到你的認可,而認可並不建立在『認識到自己是誰』之上,而是我在討好你,讓你感到高興、滿足。

  如果你和別人建立的關系是為別人而服務的、戴面具的關系,是一種虛假的關系,這是不會對自我成長有利的。這也是失去自己的過程。

  有很多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問我:『武老師,您覺得中國人有多少是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一般人會認為只有10%左右,但是我說:『其實有99.9%的中國人都需要看理醫生。』他們很震驚:『您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說:『因為我們的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告訴我們「做自己」這件事是錯的,你的生命為的是讓別人高興。在家要聽從於父母,在學校要聽從於老師,在工作單位需要得到領導的認可,你就像一個「螺絲釘」一樣。』

  『螺絲釘』這個詞比較現代,那麼會有人提出疑問:『是不是只有新中國的人,纔會有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的。

  孔子在《論語》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仁者,人也。』——人要建立在做好事上。『仁』字的左邊是單人旁,右邊是個『二』,也就是說,我必須在關系中對你好,對你實行『仁義』,我纔有資格成為一個人。

  因此,按照中國一直以來的人生哲學來講,只要你是一個人,你就要對別人好,否則你就是『禽獸』。

  如果經常出國的話,可以感受到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不自在』——笑得不自在,走路不自在。

  在國外,就算是一個大街上的清潔人員,都是開心的。而在中國,就算你的職業再『高大上』,比如作家、主持人、心理醫生。但由衷地熱愛自己職業的人,無論在哪個圈子中,都不算多。

  很多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感覺,但其實這並不是由你的職業決定的,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做到熱愛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在做很多事的時候都覺得莫名其妙,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的。因此你會覺得這份工作不值得,但真正的原因是,你還不知道怎樣過自己認為值得的生活。

  傳統孝道中的『毒』

  傳統意義上的『孝』即『子承老』。很多人會因為我反對孝道而攻擊我,他們認為我反對孩子養父母。其實並不是的,我反而是很贊成的。在中國的養老制度不合理的情況下,如果孩子經濟能比較好而去贍養父母的話,這是應該做的。

  但關鍵的是『子承老』的另一部分——孩子要承接父母的意志。這就更是有『毒』的。

  之前提到的『仁義』的『仁』,並不能體現出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毒』性有多大,但『孝』這個能夠充分展現。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志來生活,這纔叫做『子承老』。那麼孩子自己的生命就毫無意義了,他們的生命是建立在讓父母高興之上,這其實是中國人沒能『做自己』的核心。

  所以很多孩子會覺得做自己是自私的,因為會讓父母不高興。但這是『做自己』的一個必經的階段,必須要讓他們『不高興』,但並不是跟他們作對。

  我對我的很多來訪者都說過:『你想做自己沒必要去叛逆。』但是能感覺到在他們的觀念裡『毒性』非常大,他們在強烈地傳達著『就是要和父母作對』的信息,如果不這樣,他們體會不到什麼叫『做自己』。因為在大部分的事情上,他們都要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文|孫彩群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