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告訴你他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夏天的陳小舒 作者: 編輯:李進 2019-08-07 08:55:00

內容提要:妞妞從2歲開始上托班,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完全問不出她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如果問她『今天在幼兒園裡玩了些什麼呀?』,『今天過得開心嗎?』總會得到這種無聊的答案——『沒有玩什麼』,『開心!』,『喜歡』,或者『我忘了』,『我不知道』……

  文/夏天的陳小舒

  妞妞從2歲開始上托班,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完全問不出她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如果問她“今天在幼兒園裡玩了些什麼呀?”,“今天過得開心嗎?”總會得到這種無聊的答案——“沒有玩什麼”,“開心!”,“喜歡”,或者“我忘了”,“我不知道”……

  我知道孩子並不是在故意敷衍我。

  很快我改變了提問的策略,問一些具體的問題,幫助孩子回憶一天中發生的事。

  但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和孩子的對話進行不下去,除了問題本身可能問得太無聊,和小朋友聊天的技巧也需要改進。

  我曾經並不擅長、也不喜歡與小孩子聊天。我感覺每次我與小孩對話時,都超級不自然——簡直像個怪阿姨,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調,也不知道和他們有什麼可聊的。

  我的一個朋友就非常擅長和孩子聊天,雖然他沒有孩子。以前我很好奇他是怎麼做到的!不要說小孩了,就連剛認識的貓貓狗狗,都能很快熟絡起來!他說,你就不要把他們當成小孩啊,和他們聊有趣的話題。

  在他看來和孩子聊天好像是一件很簡單,很自然的事,可是對我來說還是很難。我發現我在小孩子面前其實很不自然。我是小心翼翼的,怕說了什麼他們不喜歡我,或者他們的父母會不高興。我其實很喜歡小孩子,但是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好好相處。

  曾經我還以為是我在聊天的時候“放不開”,不會做出搞笑的聲音,不好意思和他們瘋,不會逗孩子。後來我發現並不是這個原因。你不需要做一個“小丑”來討孩子歡心。你需要的是真誠、自然地和他們交談,並且也需要一定技巧。

  當我有了孩子後,我好像慢慢就開竅了,變得能自如地與小朋友展開對話了。

  與小孩子交流需要花費比和成人交流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練習並掌握溝通技巧,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提問和回答。

  以下是我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的一些技巧。希望這些小策略能夠幫助你教孩子組織自己的想法和語言,從而更容易對他人敞開心扉。

  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和孩子交流?

  1、信息量過大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小孩對於時間的感覺和我們成年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覺得一天過得特別快,沒有做多少事,一天就結束了。一年也就眨眼間的事。就在最近,在填一個表格的時候,別人問我多少歲,我脫口而出,32。然後馬上改口說,不對,是35歲。

  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天都要漫長很多。從早上離開家門那一刻開始,孩子的一天發生了大大小小幾百件事。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會被忽略的小細節,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事。比如我兒子就會注意到沙發上的一根羽絨服裡調出來的羽毛,然後撿起來吹半天,也會注意到花壇邊緣的小螞蟻,用手跟著追一會兒,還會注意到我們房頂有一只小小的蟲子……他們一天還要吃好多東西,睡午覺,換衣服,玩很多種游戲……

  所以每當聽到你問“今天你在幼兒園裡玩了些什麼呀?”他可能會不知從何開始說起——該不該告訴你今天幼兒園排練了舞蹈呢?今天吃午餐的時候教室裡有奇怪的氣味,幫老師收拾桌子受到了表揚……孩子實在不知道你想聽到什麼樣的答案,所以一下有點懵了。

  • 與孩子交流的要點 

  注意不要問他們很籠統的問題。如果你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你可以試著將提問具體話,比如,“你休息的時候和誰玩了?”或者“今天吃午飯的時候誰坐在你旁邊?”

  這些問題能夠教孩子如何回憶一天內發生的事,並根據自己的經歷講故事。這種問題也能夠明確告訴孩子你想聽他講哪些事。

  如果你想聽到有趣的答案,那你的問題也要更有意思——而最好/最酷/最衰/最搞笑的事往往是比較吸引孩子的,這也是另一種幫助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方法。

  2、角色轉換

  孩子在一天中經歷了兩個世界。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裡,ta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在沒有爸爸媽媽幫助的情況下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回到了家以後,ta會再次放松警惕成為小孩子。

  這種角色轉換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容易,孩子可能不知道該怎樣處理一天中的各種情緒變化。

  • 與孩子交流的要點 

  放學後,給孩子一段放松心情地時間。詢問孩子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之前,給ta准備點小零食和娛樂活動。

  我們要鼓勵孩子開口說話,用具體的問題引發細節描述,讓他們自己來講。如果孩子的回答過於簡短,可能表示他需要更長時間來放松。或者是記憶能力發展不足,或者是語言能力發展不足,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幫助孩子。有時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顯著改善的。

  你還可以通過談論自己的日常生活開始對話,這樣能教孩子通過列舉事件與人溝通。

  3、地點

  很多人都以為餐桌是與孩子聊天的最佳地點,但其實並不一定總是這樣。

  我們成年人交談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會讓人感到真誠,但是對於一些害羞的小朋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曾經在QUORA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提問,應該怎樣和陌生的孩子開始聊天?

  有一個人回答說,和孩子聊她的鞋子,比如我喜歡的鞋子,上面有個米老鼠,很好看。並不是因為鞋子是孩子們會感興趣的話題,而是因為這樣孩子就不用和你對視了!她會自然地低下頭,看著鞋子和你開始聊天,這樣會減少孩子對陌生人的緊張。

  他說得非常有道理,面對面坐著、目光對視會讓一些孩子感覺到壓力。孩子們往往會更願意在沒有直接眼神接觸的狀況下開口說話。所以在上下學的過程中,邊走邊聊,或者坐在汽車後座時孩子會比較願意開口說話。

  開車時父母會專注於道路狀況,因此更容易傾聽孩子的話。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也非常放松,喜歡一直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 與孩子交流的要點 

  漫長的一天學校生活過後,無論你們身處何處,打開孩子的“話匣子”並不是一件易事。

  建議大家提問時要更有創意。展開對話的問題可以是:

  “今天有沒有因為某件事哈哈大笑?”

  “今天有沒有遇到讓你感到傷心的事?”

  “今天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今天你有什麼想要幫忙老師/同學做的嗎?”

  如果孩子仍然不願意開口,還可以試著打開音樂,找一些孩子喜歡的歌,一起哼唱,之後再嘗試與孩子溝通。

  4、用力過猛

  有時候我們太想知道孩子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了,一直追著問,這其實會給孩子壓力。孩子會意識到父母會關注自己的學習和與人相處的方式,感到自己正在受到某種“監視”,所以總是會感到壓力並想要表現得更好。這種可能會受到評判的感覺會導致孩子不願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

  類似的“用力過猛”還可能出現在其他你想要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太想和孩子親近,會忍不住想要“投其所好”。

  對與我這種天生容易“用力過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努力去克服這種討好其他人的傾向並不是件壞事,這不僅是為了你自己的理智,也是因為孩子們其實十分敏感,他們能夠迅速察覺到你的不自然,並且能夠感受到你並不是發自內心想和他們交流。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人也會這樣問小朋友。我記得有一次我帶孩子去拜訪一個朋友。正好有一個月子中心的人在她家裡隨訪,了解她寶寶的情況。那個“幼兒教育專家”就蹲下來,試圖和當時纔2歲,還不太會說話的妞妞交流。她講了一個蠻復雜的故事,讓孩子要聽媽媽的話:你知道月亮精靈嗎?我是她派來照看小朋友的,我會魔法哦……

  其實我經常可以從妞妞的眼神中看出來,她完全懵了,面對一個陌生的阿姨,她不知道她在說什麼,問什麼,不知道應該聊什麼。她的回應是躲在我身後,不說話。

  我替她解釋到,孩子太小了,你講的有點復雜,她可能還聽不懂。

  “幼兒教育專家”說,你不要小看孩子,我能看出來,她是能聽懂的。我只能笑笑。

  我能理解她特別想要和小朋友搞好關系,不過這確實就屬於“用力過猛”啦。

  有些時候,孩子們根本不需要你的過度熱情和“特殊關照”,就像小貓更願意主動接近不使勁叫它的人,因為這不會帶給他任何壓力。倒不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或者你自己專心地折一個紙鶴,放起音樂開始跳舞,引起孩子的好奇。孩子會自然而然地,主動接近你,主動想要和你談話。(哈哈哈簡直跟談戀愛是差不多)

  • 與孩子交流的要點 

  和小朋友交流時,需要隨時看孩子的反饋,看他們是不是聽懂了,願不願意回應你。如果他們沒什麼反應,你就應該打住了。試試過一會兒再換一個換題。

  與孩子一起玩游戲或閱讀,自然地展開對話。

  一起跟著音樂跳起來

  有時我們太想馬上從孩子口中聽到事兒了!讓孩子很“警覺”,感到有被窺探、審視的壓力。不如一起做某件可以使孩子的心情放松下來的事,讓ta感覺與你很親近,這樣ta纔能願意告訴你,今天在幼兒園把另外一個小朋友的餐盤打翻,被老師批評了。

  無論孩子說什麼,請不要馬上評價或批評他,因為這會剝奪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生活的安全感,導致他們更不願意與大人說話了。

  想象一下,你和他人交流的時候,其實並不總是希望聽到別人的意見對不對?

  5、記憶力有限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的“工作記憶”(用於臨時存儲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正處於發展階段,回憶起一天事件的能力依然有限。

  工作記憶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成熟,不同個體的發展速度也不一樣。這其實是妞妞在兩歲時,從托班回家後,很難回答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這類的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 與孩子交流的要點 

  與其他家長或孩子的老師保持密切聯系並相互交換促進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比如,聽說你們今天去了圖書館,你借了一本什麼書啊?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也可以向孩子提問,這能提高孩子回顧過去的能力。

  此外,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還無法通過語言表達清楚自己一天所經歷的情感波動。小孩子們通常會通過行為舉止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回家發脾氣,可能是累了困了,或者積累了一些“負能量”。小小孩總是對自己的情緒感到困惑。

  在與孩子談論過程中,父母可以使用興奮、憤怒、疲勞、擔懮或沮喪等詞匯來幫助孩子將自己的感受和語言聯系起來,建立關於情感的詞匯庫。

  6、自信心

  當孩子遇到困難面時,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總是立即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但請大家千萬不要忘記,其實孩子每天在學校裡都是自己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直接為孩子提供解決方案只會剝奪他主動思考問題的機會,甚至讓他覺得“如果我的想法和爸爸媽媽不一樣,那肯定是我錯了。”

  有時候真實的情況也可能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提出的建議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在我們剛搬來墨爾本的時候,妞妞在新學校裡交朋友遇到了一點挫折。她總是迫切地想和別人做朋友,一定要別人跟她玩,或者和她牽手。有時候別的小朋友不願意,她就感到很難過。

  看著妞妞委屈地哭著跟我說,“可是我就想跟她玩呀”,真的好心疼。但因為不了解情況,我也不好貿然出主意。

  第二天我便跟老師說了這事,問老師孩子間是不是有什麼爭執。我也主動約了另外那個小朋友的媽媽周末一起遛娃。

  後來我和老師都發現,原來是妞妞總是想要別的孩子玩她的游戲,而不是去加入對方的游戲。於是我們在妞妞被拒絕感到難過時,便建議她,你是想要自己玩呢,還是去玩對方的游戲?

  老師還建議我,和妞妞多練習說,Can I play with you? May I join you?因為孩子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也會造成他們執著地用一種方式行事。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其實也是在賦予他們選擇和做決定的權力。父母可以給出建議,但不要替孩子做決定,比如說“那就不要和她玩啊!”,就是替孩子做決定。

  給孩子機會自己去解決問題,纔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問孩子:“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或“怎樣做會讓你感覺更好?”“你願意試試去加入她的游戲嗎?May I join you?”等等,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並建立自信。

  如果孩子覺得和你談話既舒適又有幫助,他自然而然就會更主動地和你聊天。

  • 與孩子交流的要點 

  即使是4歲的孩子也需要一定的個人空間。當父母確實聽不容易,需要在“與孩子保持親近”和“過度乾涉”之間找到平衡。

  允許孩子“不想講話”,但不要放任孩子對你不理不睬。嘗試了解ta為什麼不想討論某個話題。

  可以問孩子是否想過一會再聊天,就算遭到拒絕也不要責備他,尊重孩子的決定。

  但如果是涉及到健康、安全或尊重他人的問題則沒有妥協。即使孩子不想,你也要盡快想辦法與他溝通。

  文章來源微博:夏天的陳小舒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