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入園焦慮 孩子需要剛剛好的共情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浪微博 作者: 編輯:李進 2019-09-06 08:43:29

內容提要:當孩子面臨『入園焦慮』時,父母最有效地回應狀態應該是:既可以體會、感受孩子的情緒(焦慮、難過、害怕等),但同時又可以通過『適度縮減』的方式反饋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就得到了調節。

  九月開學第一周,對於正處於入園適應期的小朋友和家長們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孩子上幼兒園,不論是在現實層面,還是在心理層面上都意味著與父母的“分離”。“分離”會激發孩子很強烈的情緒體驗。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適應和掙紮,纔能慢慢適應這個成長的變化。

  今天我就來談談,在應對“入園焦慮”的過程中,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更為有效地進行“情緒調節”。

  孩子需要“剛剛好”的共情

  Regina Pally博士在《反思的愛》一書中,用專門的篇幅闡述了“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當父母運用共情來安撫孩子的痛苦時,(大腦的)鏡像系統會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孩子先表達自己情緒的痛苦,父母的鏡像系統重現了孩子表達痛苦的行為,繼而會激活父母的情緒中樞,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會把孩子的情緒痛苦以縮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又會鏡映父母縮減後的情緒痛苦,繼而孩子內在的情緒痛苦就會減少。”

  基於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面臨“入園焦慮”時,父母最有效地回應狀態應該是:既可以體會、感受孩子的情緒(焦慮、難過、害怕等),但同時又可以通過“適度縮減”的方式反饋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就得到了調節。

  當孩子在幼兒園門口拉著你大哭時,你雖然也捨不得孩子,也很難過,但你仍然可以相對平靜地跟TA說話,安慰TA,最後你可以安心地跟TA說再見。

  這個過程中,你其實已經通過你的行為和情緒狀態幫助孩子進行了“情緒調節”。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學會這種方法並內化,當父母不在身邊時,他們可以依靠自己來進行情緒的調節。

  父母共情的常見“誤區”

  上面描述的過程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每位父母在第一次面臨這樣的困難時,很難做到“剛剛好”的共情。在情緒的壓力下,當父母嘗試對孩子進行“情緒調節”時,一般會發生這樣兩種情況:

  1。共情過度

  簡單地講就是父母體驗到的情緒遠遠超過了孩子所體驗的情緒。當孩子要與父母分開時,他們肯定會難過,會不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緒和感受都處於他們年齡可承受的范圍內。經過一定的幫助和調節,他們可以應對這些困難。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感嘆:

  “看著孩子哭的樣子,感覺好可憐呀,天都要塌下來了!”

  “感覺特別對不起孩子,自己太狠心了!”

  如果爸爸媽媽感受到了類似上面這些非常強烈的情緒,甚至比孩子的反應還要大。那麼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沒有辦法幫助到孩子,相反會增加孩子的情緒負擔,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恐慌。

  2。共情不足

  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痛苦情緒時,會通過“回避”或者“否認“的方式來應對。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沒有什麼反應,或者認為自己的孩子完全沒有“入園焦慮”。

  這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表達:

  “上個幼兒園至於這麼難受嗎?太脆弱了!:

  “我家孩子什麼反應都沒有!完全適應”

  “孩子很堅強,一點負面的情緒都沒有!”

  事實的情況是,“入園焦慮“人人都會有,面對這樣一個巨大的變化,孩子肯定會有很多復雜的情緒。有的父母可能不願意感受這些負面情緒,甚至覺得有些難以承受,他們可能就會通過關閉自己感受通道的方式來應對。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沒有辦法被父母”看見“,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無論是“共情過度”,還是“共情不足“,大多數時候都與父母的內在因素相關。如果一個媽媽(或者爸爸)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有過一些比較深刻的“分離體驗”,當他們面對與自己的孩子分離時,這些深藏在潛意識中的情緒體驗就會在這樣的時刻被激發出來。大多數父母如果不去關注或者覺察,很難留意到它們的存在。往往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會通過以上兩種形式呈現出來。

  如何為孩子提供“剛剛好”的共情

  1。及時按下情緒的“暫停鍵”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陷入強烈的情緒體驗時,往往喪失了“反思能力”(一個人理解自己和他人行為、情緒、意圖等心理狀態的能力),這會將家長自己和孩子置於一個很困難的境地之中。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停下來,不讓自己繼續陷入過於強烈的情緒體驗中。或者當你感覺自己“異常平靜”時,你需要思考:你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抵御什麼?停下來,纔是是幫助孩子的開始。

  2。認識到“自己的感受”,並不等於“孩子的感受”

  雖然父母們在盡可能地對孩子“感同身受”,但是你的感受並不等同於孩子的感受。正如上面內容中提到的,你可能感受到了比孩子更多的痛苦,或者你“否認”了孩子的痛苦。無論哪種情境,父母都需要認識到:你和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你和孩子的體驗並不會完全相同。當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做出區分時,纔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纔能真正“看見”孩子的狀態,進而給予孩子所需要的幫助和支持。

  3。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把握好邊界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和進步都會面臨必不可少的情緒波動。三歲的小朋友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嘗試開始集體生活,這其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父母需要給孩子表達情緒留出充足的空間。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TA的難過。你允許TA難過,但同時也向他傳達這樣一種信號:所有的痛苦和難過都會過去的。

  雖然這些挑戰和壓力是巨大的,但並沒有超出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圍,所以父母們需要在接納孩子的同時,把握好邊界,為孩子提供與年齡相適應的幫助和支持。當你在猶豫要不要把孩子帶回家時,也許你可以想一想,孩子真的需要你這麼做嗎?你也可以回想一下,昨天孩子雖然也是哭著進去的,但很快就跟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孩子其實可以面對和處理這些困難。如果你可以把握好邊界,孩子會更好地適應新生活。

  結語

  入園不易,爸爸媽媽們仍會面臨很多的艱難險阻。但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不論多麼難熬,多麼痛苦的“入園焦慮”,你們不都挺過來了嗎?所以,相信你的寶貝在你“剛剛好“的共情陪伴下也一樣可以的!

  文章轉自微博:戴艾芳-反思性養育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